墨子(约前470~前382),姓墨,名翟,鲁国人。他的孩童时代应该是孔子老死之时。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,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身于小生产阶级、代表下层劳动者愿望和要求的思想家。他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,甘于清贫,乐于奉献,不辞劳苦,热心救世,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阶级立场的思想学说。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,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,成为先秦时代唯一能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相抗衡的“世之显学”。
出身下层 酷爱和平
墨子的生平事迹,文献记述很少。从《墨子》本书看,楚国大臣穆贺曾当面称他为“贱人”(《墨子•贵义》,以下只注篇名),他也自认。他平常言谈总不离耕织之事、百工之业,曾经和当时着名的巧匠公输般(即鲁班)比过智巧。《韩非子•外储说》则记载他曾经做过一只木鸢,能在空中飞翔一天,他的学生称赞他的神巧,可他却认为这还不如他制造的车子,用咫尺之木,不用一天的功夫就能做好车轴,可以承载三十石的货物,经久耐用。战国时代着名的名辩家惠施也称赞他说“墨子大巧”。从这些记载可以大致看出,他应该是出身于下层的劳动者,而且还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。
但是,墨子不是一位普通的能工巧匠,他青年时代还系统地习过古代文化知识,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。他生活在鲁国,鲁国保存周礼最多,又是儒家的发源地,所以他早年接受周文化的熏陶、学习儒者之业是很自然的。《吕氏春秋•当染》记载:“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。桓王使史角往,惠公止之,其后在鲁,墨子学焉。”说的是鲁惠公派鲁大夫宰让去向周天子请示郊庙祭祀的礼仪,周桓王派一位名叫角的熟知周礼的史官前往,惠公就把史角留在鲁国,他的后人也在鲁国,墨子就向他的后人学习周礼。《淮南子•要略》则记载墨子最初曾向儒家学习:“墨子学儒者之业,受孔子之术,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,厚葬靡财而贫民,久服伤生而害事,故背周道而用夏政。”墨子学习儒术后,从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出发,认为儒家讲究繁琐的礼仪,主张厚葬浪费财物使百姓贫穷,长期服丧损害生者妨碍做事,所以后来就背叛了儒家的立场,公开打出了批儒的口号,逐渐形成了自己“节用”、“节葬”、“兼爱”、“非攻”、“尚同”等一系列的观点和学说,创立了自己的学派。
此后,墨子就以其贴近下层重视实利的质朴学说渐渐出名,并脱离了直接的生产劳动,加入士的行列。正如他自己所说的,他“上无君上之事,下无耕农之难”(《贵义》),已经成为身份自由的士人,专以上说下教、匡救时弊为己任。他收了一大批弟子,从事教育活动,其教育内容非常广泛,不仅有普通读书习字的文化学习,还包括各种实用技艺和军事知识。同时,墨子还与鲁人广泛接触谈论,积极参与社会活动。从《墨子》中《鲁问》、《耕柱》、《公孟》等篇的记载来看,他所谈论接触的对象既包括鲁国国君,也包括巫马子、公孟子等儒者,还包括“冬陶夏耕”的乡野鄙人。
但是,墨子的匡世志向远不限于鲁国。为了更广泛地宣传自己的主张,他不久就带领弟子开始了出游的生涯。墨子一生活动的范围,如近代学者孙诒让所概括的:“生于鲁而仕宋,其生平足迹所及,则尝北之齐,西使卫,又屡游郴,前至郢,后客鲁阳,复欲适越而未果。”(《墨子间诂•墨子传略》)其中除了“仕宋”之说颇有争议外,这段概括可以说是相当精准的。单从《墨子》一书来看,墨子出游的范围就已经遍及宋、齐、卫、楚等国。广泛的交游,使他熟悉了各国各阶层的社会情况,并吸收融化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,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思想学说;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,吸引了更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。墨家学派成为与儒家学派双峰并峙的“世之显学”(《韩非子•显学》),显然是在这一时期才得以实现的。
墨子在出游生涯中,不仅致力于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,而且还不遗余力地将其付诸实际,做出了许多见义勇为的壮举。其中最为精彩的事例是他以自己的智慧,制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楚国入侵宋国的战争,实践了他一贯坚持的“兼爱”、“非攻”的主张,这就是着名的“止楚攻宋”的故事。楚国将要攻打宋国,公输般(鲁班)为楚惠王制造了攻城的云梯。墨子在鲁国得知这个消息后,就日夜兼程赶往楚国,脚底都磨起了老茧。赶了十天十夜,才到了楚国郢都。他先去见公输般,对他说:“北方有人侮辱我,想请你帮我杀了他。”公输般很不高兴。墨子又说:“我愿出千金作为酬谢。”公输般说:“我一向讲道义不杀人。”墨子立即向公输般拜了两拜,说:“我在北方听说您为楚王造云梯,准备攻宋。宋国有什么罪呢?而且楚国人少地多,牺牲本来就很少的百姓,去争夺本来就有余的土地,不能说是明智。宋国无罪而去攻打,也不能说是仁义。”公输般自知理亏,推说已经答应了楚王,无法挽回。墨子又去见楚王,说:“现在有人放着自己华丽的车子不坐,却想去偷邻居的破车;放着自己绣花的绸衣不穿,却想去偷邻居的粗布衣裳;放着自己的米饭鱼肉不吃,却想去偷邻居的糟糠。这是什么样的人呢?”楚王笑着说:“这一定是犯了偷窃狂的毛病。”墨子就为楚王分析说,楚国地广物丰,和宋国相比,就像锦衣肉食和粗布糟糠一样,如果再去攻宋,岂不是和前面所说的三件事一样了?楚王说:“话虽不错,但公输般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,我一定要攻宋。”墨子于是请求跟公输般比试攻守的本领。他解下衣带代替城墙,用小木片代替器械。公输般使出九种攻城方法,九次被墨子挡住;公输般已经使完了他的攻城术,而墨子守城的办法还绰绰有余。公输般技穷,却说:“我知道怎么对付你,但是我不说。”墨子说:“我也知道你想怎么对付我,我也不说。”楚王莫名其妙,问究竟怎么回事,墨子说:“公输子的意思,不过是想杀死我,以为这样就无人助宋守城了。其实,我的弟子禽滑睟等三百人,已经用我准备好的防御器械,在宋国城上等着楚军进攻呢。”楚王只好放弃了攻宋的打算。
这件事,除《墨子•公输》外,在《吕氏春秋•当染》、《庄子•天下》篇中都有记载,虽然不免带一点传奇色彩,但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。
墨子的学派在发展的过程还形成了具有民间秘密结社性质的组织。这个组织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,弟子们(称为“墨者”)必须穿粗衣,着草鞋,以自苦为志,必要的时候不惜献身以行道济世。所谓“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,皆可使赴火蹈刃,死不还踵”(《淮南子•泰族训》),说的就是墨者对墨子的绝对服从和忠诚。墨子死后,这个组织继续发展,其领袖称为“巨子”,由公认的最为贤能的人担任,对成员甚至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;整个组织自上而下保持着严明的纪律,墨者们到各地去出任官职,如果其行为违背了墨家的道义,也可能被召回接受处罚。这一点,也是墨家学派有别于先秦其他学派的一大特色。
兼爱非攻 取实于名
墨子的思想集中地保存在《墨子》一书中。现存的《墨子》一书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。据《汉书•艺文志》载,当时《墨子》有七十一篇,在流传的过程中有所散佚,现在仅存五十三篇。这是一部基本由墨子弟子及后学撰述的墨学丛书,各篇时间有先有后,荟萃了墨子的言论学说、事迹作为和生活经验。
墨子思想的一切具体观点都根源于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。墨子信奉传统的天命观,相信意志之“天”的存在,认为“天”高高在上,能为下民设置王公侯伯,是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;他还相信鬼神的存在,认为鬼神无处不有,能在冥冥中监督人类的行为,赏贤罚暴。作为春秋战国之交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级的思想家,对天命鬼<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