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文化名人-兵家至圣孙武

齐鲁文化名人-兵家至圣孙武

来源:本站作者:本站发布时间:2012-3-20点击次数:2148次

 

孙武,字长卿,又被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,齐国人,生卒年不详,大致与孔子同时。着有《孙子兵法》,是春秋末期着名的军事理论家,被誉为“兵圣”、“兵学鼻祖”。


避乱奔吴 隐居着书

  孙武,本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完的后裔。周惠王五年(前672),陈公子完因内乱逃奔到齐国,改姓田。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将军,因攻伐莒国有功,被齐景公赐姓孙氏,食采乐安。因此,田书又被称为孙书。后来,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卿,学界一般认为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。贵族家庭和各国兵学研究气氛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,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。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、姜太公、管仲的用兵史实,加上当时战乱频繁,兼并激烈,他的祖父、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,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。他本人是否参加过战斗,史书上并没有记载,但是他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,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,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,以备将来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。但当时的齐国,内部矛盾重重,危机四伏。齐景公初年,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。接着田、鲍、栾、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,赶走了庆封。后来,内乱日甚一日,齐国公室同田、鲍、栾、高等四大家族的矛盾,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,愈演愈烈。孙武为了“避乱”便离开了齐国,投奔吴国,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,死后亦葬在吴国。为此《吴越春秋•阖闾内传》把孙武称为“吴人”。

  孙武一到吴国,便隐姓埋名,在吴国的边邑过着隐居的生活。他一面灌园种田,一面勘察战史,写作兵书,并时刻关注着天下大事和时局的变化,等待时机,期望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,干一番大事业。在这期间,孙武结识了由楚国逃亡到吴国的伍子胥。伍子胥很器重孙武,对他的军事才干和精湛造诣十分钦佩。两人遂成了知心的朋友。周敬王五年,(前515),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,国内空虚的机会,以专诸为刺客,袭杀吴王僚,然后自立为王,称阖闾。阖闾即位后,就礼贤下士,任用贤臣,他体恤民情,不贪美味,不听淫乐,不近女色,注意发展生产,积蓄粮食,建筑城垣,训练军队,因而大得民心,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阖闾注重搜求各种人才,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,向长江中游发展,灭楚称雄,进而北上争霸中原,想继齐桓公、晋文公之后,成为一代霸主。阖闾首先选中了伍子胥,任命他做了行人。这行人本是掌管朝觐聘问的官,但吴王却非常器重他的内政外交才干,经常同他商议军政大事。

练兵斩姬 军令如山

  阖闾即位三年(前512),吴国国内稳定,仓廪充足,军队精悍,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。伍子胥向阖闾提出,这样的长途远征,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,方能取胜。他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、人品和才干,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、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。可是,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着书,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,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多大本事。伍子胥先后推荐了七次,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。孙武带着他写的兵法十三篇觐见吴王。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,啧啧称好,但忽然产生一个念头:兵法写的头头是道,是否真能适合于战争的实用呢?孙武能写兵法,又怎样才能证明他不只是一位纸上谈兵的人呢?吴王便对孙武说:“你的兵法十三篇,我已经逐篇拜读,实是耳目一新,受益匪浅,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,可否用它小规模地演练一下,让我们见识见识?”孙武回答说:“可以。”吴王又问道:“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?”孙武答:“随君王的意愿,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。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,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,都可以。”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,便要求用宫女来演练。于是,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召到宫后的练兵场,交给孙武演练。

  孙武把一百八十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,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,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,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,负责执行军法。分派已定,孙武站在指挥台上,认真宣讲操练要领。他问道:“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、后背和左右手吧?向前,就是目视前方;向左,视左手;向右,视右手;向后,视后背。一切行动,都以鼓声为准。你们都听明白了吗?”宫女们回答:“听明白了。”安排就绪,孙武便击鼓发令。宫女们口中应答,内心却感到新奇、好玩,她们不听号令,捧腹大笑,队形大乱。孙武说:“申令不熟,罪在主将没有将军规说明白,我再重申一次。”于是他把前面的话重复了一遍,再次问宫女们是否听明白了,宫女们回答“听明白了”。孙武再次击鼓,宫女仍然乱作一团。孙武说:“军令已明,有违者,首罚队长。”遂下令军吏根据兵法,就地斩首两位队长。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,马上派人传命说:“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。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,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。请将军赦免她们。”孙武毫不留情地说:“臣既然受命为将,将在军中,君命有所不受。”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。这一来,宫女们大为惊骇,霎时间全场鸦雀无声,个个屏住声息,肃然而立,静听孙武的命令。孙武重新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,继续练兵。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,宫女们或左、或右、或前、或后、或跪、或起、都随令而行,用心尽力去做,谁也不敢稍有差错。整个练兵场上,只听到齐刷刷的脚步声和器械撞击声,阵形十分齐整。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,阖闾因为失去爱姬,心中不快,便托辞不来,孙武便亲见阖闾。他说:“令行禁止,赏罚分明,这是兵家的常法、为将治军的通则。对士卒一定要威严,只有这样,他们才会听从号令,打仗才能克敌制胜。”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,吴王阖闾怒气消散,便拜孙武为将军,积极筹划伐楚之事。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,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。

扰楚疲楚 以少胜多

  吴王阖闾有了伍子胥、孙武两员股肱之臣,真是如鱼得水,如虎添翼。随着吴国政治、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,伐楚的时机日益成熟。周敬王八年(前512),阖闾、伍子胥和孙武,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(今江苏宿迁东北)、徐国(今安徽宿县西),这时阖闾头脑发热,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(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)。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,便进言道:“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,非徐国和钟吾国可比。我军已连灭二国,人疲马乏,军资消耗巨大,不如暂且收兵,蓄精养锐,再等良机。”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,下令班师。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,并向吴王献策说:“人马疲劳,不宜远征。不过,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。”于是伍子胥与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,即组成三支劲旅,轮番袭扰楚国。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,楚国见来势不小,便全力以赴,派兵迎击。待楚军出动,吴军便往回撤。而楚军返回驻地时,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,如此轮番袭击,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,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,国内十分空虚,属国纷纷叛离,吴国却从轮番进攻中抢掠不少财物,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。

  周敬王十四年(前506),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,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。阖闾和伍子胥、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三万精兵,乘坐战船,溯淮而上,直趋蔡国与楚国交战。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,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,收缩部队,调集主力,以汉水为界,加紧设防,抗击吴军的进攻。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,放弃战船,改从陆路进攻,直插楚国纵深。伍子胥便问孙武:“吴军习于水性,善于水战,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?”孙武告诉他说:“用兵作战,最贵神速。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,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。逆水行舟,速度迟缓,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,那就很难破敌了。”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。就这样,孙武在三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三千五百人为前锋,身穿坚甲,手执利器,连连大败楚军。吴军先后用“半渡而击”等战法,十一天行军七百里,五战五捷,一举攻陷楚国的国都郢,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。孙武以三万军队攻击楚国的二十万大军,获得全胜,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。

<